东方梦工厂和“越来越有创意的中国”对好莱坞的冲击不可小觑

Facebooktwitterlinkedin

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娱乐市场,而好莱坞正在设法应对它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中国的电影明星经常在西方电影中扮演配角,这些角色根本无足轻重。但电影制片厂的高管们却争相面见资金雄厚的中国巨头,中国在好莱坞备受尊崇已变得稀松平常。这种现象常被称为“自我审查”。我更倾向于用“垂涎三尺”一词来形容。

但是对好莱坞产生最大影响的中国现象,并不是人们现在常说的“巨额资金”或“广大市场”,而是中国不断涌现出来的大量艺术家、动画片绘制者和其他创造性职业从业者。2009年,在1900万名中国大学生中,有100多万名学生攻读艺术和设计相关专业,这要超过攻读理科、法学、教育或经济专业的学生人数。这一批创造性人才正在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

我们正见证着中国一大批新型创意阶层的崛起。不夸张地说,有几百万名艺术家、设计师、动画片绘制者和其他创造性职业从业者进入职场。上海的东方梦工厂正处在这一“创意中国”新潮流的最前沿,而且最终可能会促进它的形成。

今年早些时候,东方梦工厂参与制作的《功夫熊猫3》在中国上映,在动画电影领域创下了票房新高。这是一个好兆头,说明在未来,世界上最好的动画电影将主要由中国电影人才制作,而且带有中国的特色。

艺术家的聚落,而非商业团队

东方梦工厂于2012年由杰弗瑞·卡森伯格和黎瑞刚等高管联合启动。今天,它在上海总部的创意团队已经扩充到了150名艺术家和动画片绘制者。其中90%的艺术家都是地道的中国人,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在国内艺术和设计学校接受的教育。监督项目开发员工基本由一半中国人和一半具有好莱坞工作经验的美籍华人组成。这种“取两者之长”的团队,加上东方梦工厂创意负责人周珮铃周珮鈴的构成方式,是“创意中国”蓝图的最佳典范。

我们一开始只看到一大批中国本土艺术家与拥有好莱坞和中国双重工作经验的创意团队一起工作。他们看上去像是商业团队,而实际上更像是艺术家的聚落。他们的工作过程既流畅又充满创造性。成功来源于人才和文化的结合。仅凭中国人才的数量便可预见,会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创意团队涌现出来。比如说,仅在十月上旬的国庆假期期间,就有七部新的动画电影在中国的电影院上映。

周珮铃说:“中国目前的人才数量巨大。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家与在好莱坞工作的艺术家相比,最大的区别不在于他们缺乏才华、动力或雄心,而仅仅在于他们之前一直没有参与世界水平动画电影制作的机会。”

而好莱坞数量相对较少的亚裔美国人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愈来愈重要。事实证明,要拍摄出能让中国家庭产生共鸣的电影,就需要有真实的中国家庭生活经历,或至少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语言。

在这方面,周珮铃是一个典范。她在台湾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北部长大,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传媒学院。在她毕业那年,时任迪士尼制片厂CEO的卡森伯格发布了吸纳少数族裔的实习项目。周珮铃是第一批实习生,她被分配到试金石影业,而朱永诗则进入了今天迪士尼动画片厂的前身公司。这两个人很快就发现他们几乎是好莱坞仅有的亚裔美国人。

周珮铃回忆起她第一次参加行业宣传组织亚太娱乐联盟会议时的情景,她说:“当时参会的亚裔差不多最多只有12个人,而且大多都是助理。”“今年亚太娱乐联盟刚刚举行了成立25周年的庆典,在欢庆活动上有数百名亚裔出席,真是可喜可贺。”

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周珮铃投身于试金石影业和迪士尼动画公司的发展,以及多个电视网(斯派克电视台,尼克国际儿童频道和AZEAN电视台)和百老汇剧院影片的制作。她是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监制之一,这是第一个根据中国角色制作的动画电影,她还努力说服她的制片厂聘用当时著名的台湾导演李安。

20年后,卡森伯格请周珮铃到上海监督东方梦工厂的创意工作,任命她为特派高管团队的成员之一,参与开发好莱坞和中国制片厂的创意项目。的确,随着各制片厂争相满足中国观众的喜好,加之面临着聚焦中国市场及其观众口味不断变化的巨大挑战,好莱坞的这些为数不多的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亚裔美国人变得炙手可热。

“现在洛杉矶的片场系统与我初入职场时的片场系统大不相同,”周珮铃说。“现在的好莱坞专注于卖座电影和超级英雄电影,影星和导演至上。举个例子,预算相对较低的浪漫喜剧等类型的影片已经不是主流。而在中国,情况恰好相反。每年出产的浪漫喜剧电影越来越多。人们在碰运气,而参与到一个正在成长壮大的行业中,有机会凭借绝佳创意和剧情成为文化引擎的一部分,是十分激动人心的。”

准备迎接超强的竞争

数百万的艺术家和动画片绘制者意味着还有更多的电影和电视剧会上映。这还意味着成本会更低,制作速度会更快。中国的制片厂比好莱坞制片厂更容易调动更多的艺术家。

这对顶级的电影而言或许影响不大。即使是沃伦·巴菲特也不能让事情一蹴而就。但是对于品质相对较低的电影和电视剧而言,它们在中国娱乐市场上的交易量会飙升。而且出产速度会快得多,竞争也会更加残酷。

我怀疑中国的好莱坞鼎盛时期已经到此为止了。中国观众的消费能力已经足够,因为到电影院观看最新上映的电影的人们络绎不绝。但中国的竞争者还不够成熟。不过,正如其他行业一样,中国的竞争者们很快就会成熟起来。随着中国本土制片厂出产的影片数量增多,质量提高,他们很可能颠覆好莱坞目前在中国的成功。

中国创意浪潮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创意团队产生,他们会以低于好莱坞的运营成本,与更强势的本土对手竞争。与美国市场相比,这里的竞争范围更广,发展速度更快,而且竞争更激烈。但我猜想那些还未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的好莱坞制片厂将会陷入困境。敬请关注。

感谢您的阅读—陶迅(Jeff)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Nikkei Asian Review, here)

————

我的写作内容主要涵盖: “E时代下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市场所带来的影响”

Photo by Martin Jernberg on Unsplash

twitterlinkedinyoutube
Facebooktwitterlinkedin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