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开复新书《AI·未来》后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10大收获(第1部分,共两部分)

Facebooktwitterlinkedin

李开复博士出版了一本新书,名为《AI·未来》。此书对中国和美国的人工智能作了广泛的对比,受到了媒体的热捧。我很有幸在北京中国美国商会现场聆听了他本人的新书分享会。

此书并未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或相关商业方面的问题。其内容更倾向于较私人化、较高的层面。但书中随处可读到中国人工智能将如何演变的有趣描述。所以,以下列出了我阅读这本书后的5点收获。

第1点:中国完全有条件进入实施人工智能的时代

以下图表(摘自李博士在北京中国美国商会的演讲)列出了李博士的一个主要观点。这个观点就是我们正在从发现人工智能的时代走向实施人工智能的时代,且中国更有条件领跑人工智能的实施。

人工智能已不再是由前沿的精英型研究人员来实现巨大的突破(这方面美国更在行)。更多的是要利用已有的发现成果,在各大企业和各个行业内实施人工智能。李博士指出了实施过程中几大关键的因素,例如培养大量人工智能工程师、拥有稳健的创业文化和政府推出有利的政策。

第2点:中国在数据方面占尽优势,且这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将是最重要的。

成功的人工智能算法需三大要素:计算能力、大数据和一批可靠但却并非精英的人工智能工程师。然而,一旦工程师数量和计算能力达到饱和,拥有更多数据便是扭转乾坤的关键。拥有更多数据,你就能够致胜。而中国拥有海量的数据,尤其消费者一侧数据数量巨大。

真正重要的便是消费者和数字中国(这正是我的研究领域)。数字中国面向企业的一侧还不那么发达,且演变进程缓慢(试试让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而面向消费者的一侧(腾讯、阿里巴巴、滴滴等),却有急速的转变和无穷的数据。

中国数据量已超美国,并且数据质量也属上乘。目前中国消费者都在使用手机购物,包括送餐服务、预约按摩师、共享单车、公交车车票,几乎一切都可以手机一键购买。移动支付催生出有关消费者购买内容和饮食内容、消费者在哪里、每天怎样通勤上班的宝贵数据。这就是一个覆盖了人们在真实世界里一切活动的广袤数据海洋,比点赞量、点击量和视频观看量等线上数据都要宝贵得多。

第3项:生机勃勃的创业者们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秘密武器

我很欣慰李博士在书中对中国的创业大军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多年来我一直笃信中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并非其广阔的市场,而是残酷的竞争和这样的竞争锤炼出的身经百战的企业。

李博士反复说起中国生机勃勃的创业者和这些创业者“创办充满活力的企业时表现出的敏锐直觉”。他表示硅谷“与太平洋对面的竞争者相比完全是一片死气沉沉”。

李博士很好地总结了数字中国。他表示“要在互联网战场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迭代产品,无情地控制成本,要有完美的执行策略,形成积极正面的公共关系,以疯狂的估值融资,还要设法建设一道牢固的业务‘壕沟’,将抄袭者拒之门外”。这总结得非常好。

要记住,中国各大数字化巨头(阿里巴巴、腾讯、滴滴)是在惨烈的竞争中胜出的,击败的对手没有上百家,也有数十家。所以,如果滴滴这样的企业在墨西哥和巴西对阵Uber(当然还尚未发生),我笃定中国企业赢。这些企业不只擅长竞争和开发软件,还擅长在混乱的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和化解一切肮脏的竞争手段。

第4项: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将对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制造业的经济体造成冲击

这更多地属于宏观观点。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和其他类型的自动化设备将对中国、越南和印尼等国造成冲击。获益于廉价劳动力和制造业的经济体基本上都会受影响。随着各大工厂普遍采用机器人科技,各地的制造技术也都将趋于廉价。更重要的是要向城市中心和当地市场靠拢。因此,在亚洲设立工厂对大量企业来说都越发地失去了意义。

亚洲有大量经济体最初都是利用这样的廉价劳动力和制造业崛起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最早都是具备此类优势的出口国。而中国或许是其中最后一个走上这条道路的国家。

第5项:美团“千团大战”便是数字中国的一个完美范例

李博士很好地总结了美团是如何最终在团购和送餐领域胜出的。他将其称作“千团大战”。

这场大战的第一个阶段,是一场由风险资本提供资金的鏖战,重点是要筹集最雄厚的资金,看谁能够熬到最后。实际上有无数抄袭者都参与了竞争。具体策略则是利用筹得的资金收买客户。那么,谁市场份额最大,就能够继续筹集到最多的资金。与客户之间产生粘性,管理好烧钱率,也是一大重点。

第二阶段,各大企业迅速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重塑并深化自己的核心内容(主要手段是增长客户相关的数据量和增强客户粘性)。美团在第一阶段“烧钱战”里表现良好,又在第二阶段极其迅速地介入各大业务领域(酒店预订、订餐、共享单车等)。

这就是数字中国真正常见的模式。只需看看共享单车便可明白。

以上就是第1部分的所有内容。第2部分将列明我阅读此书后的剩余5点收获。

在加州向大家问好! Jeff

———

我是中国消费者和数字中国领域的写作者和演讲人

twitterlinkedinyoutube
Facebooktwitterlinkedin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