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大卫•斯特恩与NBA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三部曲之二。第1部分在这里.
“中国观众在20世纪90年代观看篮球赛和美国人在60年代收看艾德·苏利文秀有异曲同工之处。不是因为艾德·苏利文长得特别好看,美国观众才爱看他。其实他在电视上的样子真的不好看。大部分美国人追捧他,只不过是因为当时一共只有3个电视台,他就出现在其中之一。”
然后在1964年的某一天,披头士登上艾德·苏利文秀。全美国都沸腾了。消费文化现象凌驾于强大的竞争动力之上。
我们认为早期NBA在中国获得的成功与此同理。早期成功的根源在于大众传播流行内容与艾德·苏利文式有限的竞争动力共同作用。大众确实喜欢观看这些内容。但另一方面当时电视播放的东西也就这么几种。消费群就是这样逐年建立起来的。
如果说NBA和CCTV的交易是艾德·苏利文秀的话,那么姚明就扮演了披头士的角色。他一登台,中国人就沸腾了。这就是文化现象。没过几年,他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中国队领队,他高举的中国国旗更被引申至精神高度。
姚明在加入NBA之前已经在中国小有名气。他的父母均是职业篮球运动员。姚明加入中国篮球协会期间已经取得了成绩。他还以长得格外高而著称,10岁时已经长到6英尺高。另外,姚明还是实打实的草根英雄。他是由国家支持的运动体制培养成才的,这一体制为中国所有公民提供了机会。另外,中国人就是喜欢他。2002年他加入NBA的时候,中国人无不欢呼雀跃。
北京惊现略为变形的姚明巨型塑像
(Photo by Achim Hepp,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with commercial use. Link here)
据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卡布拉尔称,在姚明加入休斯敦火箭队后,通常在美国拥有100万观众的比赛,在中国将会吸引高达3千万的观众。在姚明的第一个赛季,NBA又与中国12家地区性电视台签订合同,比赛转播量较从前翻了一番,达到170次。
姚明现象虽是一种消费现象,但他也是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的消费群的受益者。休斯敦火箭队的比赛已经在CCTV播放有数年之久。NBA也已拥有中文网站,NBA球星更已在休赛期间前往中国巡演。
姚明现象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达到顶点,他是各大仪式上的主角。此后他宣布退役,人们普遍认为他是NBA在中国取得成功的显而易见的因素。但大家恐怕忘了,CCTV已在中国转播NBA赛事达27年之久。姚明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他加入之前和退役之后的时期也不容忽视。
后姚明时代,不断崛起的中国消费群体仍在持续推动NBA
2011年2月,纽约尼克斯队球星林书豪又一次掀起姚明式的篮球热潮。尽管“林来疯”使NBA在中国的势头又实现一次猛涨,但同时也引发了有关后姚明时代NBA中国的一些问题。在失去一个能够凝聚中国心的草根英雄以后,维持热情和收视是否会变得困难?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实际上后姚明时代的NBA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关于这一现象有许多解读。有些人认为得益于这一体育运动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工厂工人曾打篮球强身健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消费现象。一些人则认为篮球是最适合城市环境的运动,也有些人指出足球等体育运动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乃至丑闻)。有人说篮球和太极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而且动作的侧重点也有互通之处。更有人说原因在于迈克尔·乔丹和姚明所在的球队刚好都穿红色球服。
我们对此的解释是,大卫·斯特恩对消费者、竞争和政府三大因素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早期NBA的成功源于中国消费者的狂热,源于它对“巨人、矮人和国情”(与CCTV的合作关系)的把握。之后,姚明又作为一种消费现象进一步推动NBA的成功。但自此以后NBA在中国已经更上一层楼。凭借某些格外明智的策略举措,NBA在中国已经成为无人能敌的独特事务。
感谢您的阅读—陶迅(Jeff)写于北京
————
我的写作内容主要涵盖: “E时代下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市场所带来的影响”
Photo by Ryan McManimie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