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参观了美团-大众点评位于北京的总部,我在第1部分总结了我了解到的3点。在这一部分(第2部分,共3部分),我将对一些我听到的关于美团的常见言论进行反驳。依我个人的浅见,很多人都存在认识误区。
误区1:美团只送食品外卖
从目前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美团70%以上的日常订单都是食品和配送,且数量巨大(每天约有2000万笔订单)。因此,美团仍以食品业务为主(堂食和外卖)。这些特定服务的发生频率很高,因此在这一领域将大有可为,而且你的业务总要有个立足点。
但向其他消费服务领域拓展也非常重要,并且该公司正在极力推进相关业务的拓展。他们涉足的主要业务领域包括酒店、生活方式(娱乐、票务、婚庆、美容)和交通(通过摩拜单车进军共享单车,甚至共享出行)。
尽管这些服务目前在他们的日常订单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每天仍有数百万订单,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此外,这些其他服务的营业利润率比食品外卖高出很多。我关注他们是否会进军大众市场中其他重要的高频服务领域。
酒店业是我目前最为关注的美团服务。他们在中国的酒店预订服务中排名第2或第3,并且这一服务领域存在巨大的盈利空间。携程长期以来排名第1,但他们的服务仅限于旅游和酒店。我不太确定这样的方法能否打败美团等更广泛的服务平台和阿里巴巴等“产品加服务”平台。我密切关注阿里巴巴、携程和美团的酒店业务。
误区2:食品外卖和O2O无利可图
本地服务和O2O当然不能像酒店预订和订餐服务那样即时盈利。你还有额外成本,如在街道上放置自行车、支付配送员和其他人员的工资等。遗憾的是你无法完全在软件上操作。
但从美团的财报数据来看,他们的整体毛利率为36%(食品外卖利润较低,为8-10%)。这已经是非常好的成绩,并且随着他们进军其他服务领域,利润将进一步增长。此外,他们每月平均用户人数达2.9亿,每位客户平均一个月使用一次他们的服务,有些客户的使用频率更高。因此从根本上说,业务范围越广,整体毛利率越乐观。
在扣除营销和其他费用后,美团盈利较为惨淡且接近收支平衡。他们应该能在不久后实现盈利,这取决于增长情况和竞争对手的行动。
O2O领导者迄今为止遭受的损失主要来自市场早期阶段的竞争。这在中国已司空见惯,许多O2O企业已被淘汰,只剩下饿了么和美团两强相争。
误区3:美团的扩张速度过快,树敌太多
从战略角度来看,我同意这种说法。美团进入的服务领域数不胜数(共享单车、共享出行、票务等)。阿里巴巴、携程和滴滴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但在数字中国的前沿,战略并无多大用处。战略只对于成立数字巨头(阿里巴巴、京东、滴滴等)和用数字工具转变的成熟行业(零售、交通、金融服务、医疗)有所帮助。但数字中国的前沿通常只涉及疯狂的冲刺。企业并无时间制定战略。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产品和服务,几乎实时回应竞争对手的行动。当新的机会或威胁出现时,他们的行动非常迅速。战略并不如创新、文化和速度那样重要。
在采用这样一种急速扩张的方法后,许多业务最终并不成功,失败随处可见。因此你应该继续成功的业务,摒弃失败的业务,并不断尝试新事物。
鉴于此,我将美团迅速投入多种服务和领域的做法视为一种实力的体现。他们会尝试多种业务,其中的许多业务将不会成功。但持续创新和快速产品发布对于中国的消费服务电子商务而言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态势。
误区4:美团无法走向世界
当你作为一家数字巨头在中国取得成功时,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对许多数字巨头(腾讯、阿里巴巴、京东、滴滴、支付宝、携程)而言,一个答案是国际化。
一种常见的观点是,美团无法国际化,因为食品外卖是一种本地服务,需要大量的配送骑手,而这种情况在海外却难以复制。我基本同意这一观点。
然而,他们的许多服务已经国际化,并且国际化是美团2018年的主要目标之一。
- 大众点评(美团评论、讨论和团购的App)已经在40个国家提供服务。
- 酒店业务可轻松走向世界——这可能需要与携程展开竞争。
- 摩拜单车和美容院等其他服务可在消费者进行国际旅行时紧跟他们的步伐。对于美容服务和生活方式等业务,最主要的是让外国商家入驻平台,而这并非难事。对于摩拜单车等服务,他们可能会寻找当地的运营和出资合作伙伴。
美团似乎主要瞄准东南亚和印度市场,并且主要是投机性的。大多数中国的数字巨头都在某种程度上将亚洲视为战略区域。
***
以上是第二部分的所有内容。在第三部分,我将就我所认为的美团在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
- 他们能否从订餐和快递服务转变为一个完整的消费市场平台?
- 行业壁垒最终将消除在何处?在中国的在线消费产品和服务中,谁与谁存在竞争关系?
感谢阅读-Jeff
- 我在参观美团时了解到的三点 (第1部分,共4部分)
- 美团、阿里巴巴、滴滴、携程竞争激烈:为何中国各互联网巨头都试图在城市服务领域大显身手(第3部分,共4部分)
- 美团与阿里巴巴及携程相竞争的三个重要问题(第4部分,共4部分)
———
我是一名作家和演讲人,研究主题是中国消费者和数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