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叫我“内向者”我是“思考者”

Facebooktwitterlinkedin

我很厌烦“内向者”这个词。它让人联想起“反社交”等问题。而 “外向者”总是让人联想起CEO或是学生会主席。他们开朗友好、受人欢迎。

我承认我们中的一些人在教室里、晚宴上、公司里表现得很安静。在聚会进行一、两小时后,我们确实会感觉到厌倦。我们经常将电话铃声转为语音信箱(铃声太吵了)。

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反对社交。事实上,在一对一交流的时候,我们还是很健谈的。这主要是因为,噪声和人群使人分心,无法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深度思考。

多数内向者几乎整天都在思考。他们始终专注于某件事情。我相信我们比其他人更善于深度思考。这听起来有点自负。外向者会说:“哦,我们也会深度思考。”我的回答是“不,你们不能。你们达不到我们的思考水平。”

我认为内向者和外向者之间有以下几点区别:

  • 外向者喜欢参加会议、派对和公司聚会。他们乐在其中,人际互动让他们振奋。而内向者却厌倦噪声和人群。我们更能体会“人群疲倦”一词的深意。显然,外向者更擅长基于人群的活动,如:大型组织和销售活动的牵头工作。
  • 但是,内向者在安静的场所专注于解决问题时,同样会充满动力。让外向者在办公室独处三天,他/她也会感到厌倦和孤独。相反,这样的环境却让我们振奋,且更加专注。显然,我们更擅长基于思考的活动,如:研究与写作。

我们能否抛开“内向者”这个词?我们为什么要用自身习性的消极面来标榜自己呢?人们往往不会把外向者叫做“烦人的话唠”。从今往后,我要用“思考者”来描述自己,因为它更贴切。

“外向者”和“思考者”都是积极上进的褒义词——是大家在生活中力争培养的品质。外向者渴望成为杰克·韦尔奇、史蒂夫·乔布斯。而我们这些思考者则仰慕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显然,没人愿意成为内向者。

上述内容有点宽泛笼统。下面,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 我有个叫艾米的朋友,是一个超级外向者,具备出色的交际能力。她每天大概要同20-30个陌生人会面。或在办公室、在会中、在大街上亦或在星巴克。我曾见她参加一场鸡尾酒见面会,大约一小时之后,她就认识了现场的所有人。而且,不仅仅是打声招呼、递张名片那么简单。她会去了解这些人,并同他们保持联络。这太令人吃惊了,我都觉得我们不是出自同一物种的。
  • 但是,我注意到我在某些事情上的极端表现也令她匪夷所思。譬如,我经常专研一个问题而忘记了吃饭。而且不是一顿饭,往往是一日三餐。读研期间,我经常连续2-3天忘记吃饭(期末考试期间,我的体重往往会从140磅降为120磅)。但我完全没感到疲惫和厌倦,相反会变得越来越精神。事实上,我会得到一种快感。所以,我敢肯定艾米会觉得我的行为匪夷所思。
  • 另外一个例子。我有一个特别聪明的朋友。(hi Ranwa)她既善于分析思考,又是某大型(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一名出色高管。她是一名超级中向性格者,在外向和内向之间游刃有余。我钦佩她游刃有余的能力,但一想到自己要在这样的公司环境中生存就会感到局促不安。“团队培训”这个词让我颤栗。
  • 但我认为自己也会有一些习性让这类中向性格者感到局促不安。譬如,我想用两周的时间出游思考、写书。租一套海滨别墅,然后每天写作12-14个小时。这会让我激情澎湃、精力充沛,思维更加敏捷。我想我的这位中向性格的朋友会恨死这个主意的。

总之,从今往后,我要用“思考者”这个词。积极向上,还带点自负。(有点像“外向者”这个词。)

审视我的人生,有些人更善于思考,这点是理所当然的。回望过去,我这辈子都不愿意在酒吧做数学题。但也没人会付钱让我这么做。如果有这样的人,请告知我。

感谢您的阅读—陶迅(Jeff)

————

我的写作内容主要涵盖: “E时代下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市场所带来的影响”

Photo by Avery Evans on Unsplash

twitterlinkedinyoutube
Facebooktwitterlinkedin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