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健行业日益扩大的中心供求缺口(1/2)

Facebooktwitterlinkedin

私人医疗保险可以说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也是最恼人的机遇。这方面的需要显然存在。生活日渐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对公共医疗保健制度越来越感到失望。而立足未稳的私立医院正在努力寻找更大量、更稳定的收益流。

虽然本地和外来保险商已经为填补这个日益扩大的供求缺口而排起了长队,但是保险机会依然可望而不可及。迄今为止,私人医疗保险领域的绝大部分努力皆因存在各种监管限制;私立二级护理医院数量太少;消费者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承保和定价工作中医疗数据难以获取、数量有限且未标准化等种种阻碍而举步维艰。

中国日益扩大的医疗保健供求缺口

中国消费者在生活日益富裕的同时,对医疗保健的期望也日益细化。麦肯锡咨询公司去年对大约1万名中国消费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摄取更加健康和安全的食物、实行预防医学以及开展运动。总的来说,中国人越来越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医疗保健和医院而言善莫大焉(尽管对肯德基来说有点糟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在中国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常见的一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和肥胖症)也变得日益普遍。总体而言,医疗保健需求持续增长。

寰宇保险(一家设在香港的保险咨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尼尔·雷蒙德说,“中国人对私人医疗的认识有了极大提高,需求也大幅增长”,“这意味着一旦你有了钱,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是如此,那么你就会愿意花钱去享受良好的私人机构的服务”。

然而,这方面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滞不前。中国的公立医院尽管财政激励措施存在问题,所提供的服务频遭诟病,但是依旧人满为患。公共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实已扩大到人口的95%,可这种覆盖面实际上是七拼八凑而成。参保人员往往需要支付10%至35%的住院医疗费用。承保范围不包括绝大多数私立机构和多种治疗和药物,尤其是癌症治疗和药物。因此,虽然社会保险已经“普及”,但是中国消费者仍需自行支付50%以上的医疗费用。

医疗保健供求缺口正在不断扩大,这一点体现在:中国的三甲医院门外几乎每天都会排起长龙;前往香港、新加坡和加利福尼亚就诊的人越来越多;各家各户不断储蓄现金以备医疗应急;每年中国的医院工作者遭到攻击的次数令人触目惊心。

超越附加保险产品的需要

私人保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上述缺口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中国医疗保健制度接下来要采取的步骤。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15年,私人保险人商在中国收取的保险费约为360亿美元。这一数字自2010年以来一直以年均36%左右的速度增长。

这听起来令人惊叹,然而,如今在中国销售的绝大多数医疗保险产品实际上是人寿保险单上的重大疾病附加险。这些产品是依据疾病(例如癌症)的诊断情况进行一次性支付,而并非真正的医疗保险。加之多数(绝大多数?)无利可图,因此它们不允许通过协商从医疗保健服务供应商处获取折扣。

在中国,进行长期医疗支付的真正的医疗报销保险单很少,多半仅限于大公司的集团账户。众所周知,这些产品也难以定价和承保,因为缺乏来自医院和其他服务供应商的医疗信息。索赔可能数额巨大、无法预计,并且索赔过程中容易出现欺诈行为。

在中国,医疗信息不仅数量稀缺,而且没有标准化,目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诊断治疗编码系统。除此以外,中国几乎不存在医疗保险的专业知识。总而言之,要达到对综合医疗保险进行承保和定价以覆盖真正的二级护理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中国也没有对公司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以促使其立即购买医疗保险。

尽管如此,众多保险公司目前仍在申请关于在中国销售医疗保险的许可。平安保险集团等一些公司建立了明确的(也是引人注目的)战略——提供有限的医疗保险附加险,创建预约时间和处理索赔的应用程序,以及努力将自身定位于未来医疗保健系统的前台和后台。它的“平安好医生”手机应用程序提供了医疗和定价信息、医生排班表、多种付款方式和非处方药电子商务。一些保险公司(和手机应用软件公司)甚至开设诊所并提供实验室服务以控制更多的护理问题。

如何填补日益扩大的供求缺口

在第二部分中,我将展示在中国设立真正的私人医疗保险的三种模型。这些模型均已在其他地方实行,而且只需要在监管方面作出极小的改动。

感谢您的阅读—陶迅(Jeff)

————

我的写作内容主要涵盖: “E时代下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市场所带来的影响”

Photo by Michael Longmire on Unsplash

twitterlinkedinyoutube
Facebooktwitterlinkedin

Comments are closed.